为什么佛教那么灵

佛教 时间:2023-03-31 09:09:10 阅读:3023 生活归档
九华山菩萨为什么这么灵?

最佳答案

迷路的胡萝卜

威武的果汁

2023-03-31 09:09:10

讲到九华山菩萨灵就要讲到九华山佛教,九华山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诚然,九华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本文试图从文化学角度综析现有关于九华山佛教的可信资料和研究成果,将"莲花佛国"(微观的宗教宇宙)及其佛教(以佛经和佛事活动为主要表现)置于东晋以来江南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中,通过对金地藏佛教思想和九华山佛教演变与发展的梳理,通过对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关系的考察,揭示出九华山佛教文化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探究其历1600年不衰的文化底蕴,进而发掘、提升出它的当代文化意蕴。

一、历1600年不衰的文化底蕴

九华山佛教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它虽呈阶段性地时盛时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至今而未衰。这种周期性兴衰交替与长程的总体上不衰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矛盾(如战乱)状况等直接相关联外,还有作为文化现象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在底蕴。

(一)九华山佛教的传入及其演变

限于篇幅,不可能对各个朝代的九华山佛教做一番详细的考证,而只能对九华山佛教做粗线条梳理。大致分为五个重要阶段:

1、早期传入(东晋末至中唐之前)。虽然佛教从西汉末就传入中国,但因九华山地处僻壤,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整个九华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1)。今天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据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载,"晋隆安五年,杯渡禅师创寺于九华山"。百年后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713--741)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如杯渡)或凭"乡老/举荐(如檀号),虽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但末能常住九华。

2、佛教立足九华(中、晚唐)。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此间,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

3、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九华诗集》;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

4、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

5、建国后至今。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大好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的兴起真正走向世界。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关系

九华山古为"吴楚交流"(2),自远古以来就有巫鬼原始信仰、原始图腾崇拜。两汉以降神仙方术及造神活动在民间广为流行。儒家的圣贤崇拜、生殖等图腾崇拜非常混杂。这为佛教传入奠定了大众基础,加之金地藏的"至孝",甘愿献身、救度大众的心愿及其圆寂后肉身不腐等各种奇异,使得民间愿意接受,并参与"金地藏"由人向神提升的造神运动。民众甘愿接受佛教的教化,诚心礼佛。佛教对世俗文化这种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如贵池傩戏"既展现着原始信仰的方方面面,也展现着后期宗教特别是宗法性宗教的渗透"(3)。再如九华山民间奇特的荤年素年,办丧事时唱孝歌等,也无不体现佛教影响。

另一方面,九华山佛教也不断顺随世俗而变通,并接受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如佛教曾借道家的"清虚无为"传教,称道教徒为"道士",自称为"道人"。借儒家的"教道"传地藏菩萨信仰。这种影响在今天九华山佛教文化中仍然有很明显的痕迹。如所有其它佛、菩萨的护法神都是佛教的韦驮等天王,唯有金地藏护法神为"玉皇大帝"殿前的王灵宫。这种影响甚至在佛教造像艺术中也存在。如旃檀林的大雄宝殿内,就供有两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其造型有如天仙;另一个是风波和尚,左胁下有一扫帚,手挥拂尘,要扫的是残害忠良的秦桧(4)。这些都见证了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是儒道交融的产物。

(三)维系九华山佛教千年不变的文化底蕴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维系九华山佛教的文化底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佛教自身内部不断弘通(或融合佛教内部新的养份或结社自卫,或增加交流,或不断变化、兼融其它异质文化),促进其自身不断"适者生存";二是名僧或名人(如金地藏、李白、王明阳等人)所产生的名人效应;三是佛教通过庙会、礼佛法事等满足信众的诉求,求神与造神运动造就了佛教信众的大众基础;四是佛教塑像、建筑等文化艺术增添了佛教神秘庄严的色彩。地狱和报业说,增强人们对佛教的敬畏感。

二、"莲花佛国"的文化特质

(一)金地藏的宗教思想及其特征

佛教称之为"莲花佛国"的九华山之所以名列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并享誉海内外,并非因其佛教理论研究著名,而是以"度尽众生"的宗教活动场所--"地藏王道场"闻名。实际上,自开山祖金地藏以降,九华山历代众僧重修证、行愿(地藏王菩萨在中国佛教四大表法菩萨中,代表的是"大愿")而疏于对佛教理论与修证经验的著述,加之年代久远,以至于今天关于金地藏的名字、身世仍有争议,这给完整把握金地藏的宗教思想带来相当的困难,我们只能据现存有关资料、遗迹及考证来推断其宗教思想。

1、金地藏九华山佛学思想背景

据刘永智先生考证,金地藏可能就是新罗圣德王之子金守忠(5),曾被遣入唐宿卫四年,"受唐玄宗礼遇和教诲,回国时携有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图,置于大学。"这说明其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教育熏陶"。(6)金地藏生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开元末来九华山,贞元十年(794年)圆寂(7)。其生活的八世纪正是就新罗佛教兴旺时期。随智诜(五祖弟子)、道义等禅师回国传南宗禅,并在新罗逐渐形成九派三门。其家乡的道义文禅师更被誉为"海东迦智山第一祖"。金地藏生长于崇佛的王族。来九华山时南陵一带民间崇尚净土信仰。据《九华山化城寺记》载,金地藏曾到南陵找人抄写经书。"素愿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自此归山,迹绝人里。"(8)据此,我们可推断,其来华前后深受唐朝流行的"禅净双修"影响。

2、金地藏修行佛学特色

唐《九华山化城寺记》、宋赞宁《高僧传》关于金地藏修证的记载,有以下几个要点:(1)涉海,舍舟至九华山,(2)岩栖涧汲,以示高洁,(3)"端坐无念"。七十五年,(4)诸葛节等人发现时,其正"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5)"夏则食兼士,冬则衣半火。……禽田米薪自给。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6)"中岁领一从者,居于南台、自织麻衣,其重兼钓,堂中榻上,唯此而已。"(7)圆寂时神异。(8)后被认定为地藏菩萨应化于世。据此我们可推断其修行:跏跌而坐(坐姿),静心坐禅(闭目石室)苦修(穿粗布麻衣,由"白土参少米",饮涧,居洞岩)、自食其力(农禅结合)。这正是唐代禅修的重要特点。同时金地藏遵奉《华严经》,传说拜经台上留下的凹痕就是金地藏长年拜经所致,足见其奉持《华严经》的精诚。今天九华山仍留有"华严洞"、"华严井"等华严遗迹。《华严经》以信、愿、行、证为四个修行次第,华严禅标榜"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为华严境界。"金地藏拜经参禅,体现了唐代僧人的风格,也是以'教禅会一'为内容的'华严禅'在佛国里进一步中化的体现(9)。

3、现存金地藏佛教思想的印迹

《九华山化城寺记》记有金地藏一段话:"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中国文化中将儒家经典称"籍",六籍即儒家六经。"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为道家术语。"第一义":释家将佛陀所宣讲的"无上甚深之妙理"称为第一义。方寸:心。这段话大意为:儒家的经义,道家的各种法术中,(没有与我相契的),只有佛教的"无上甚深之妙理契合我心。这正是"静虑"的心法,即禅法。陈岩《九华山诗集》中亦有金地藏谈经论道的记载:"金地藏尝携道侣晏坐岩中,定起而还",在煎茶峰"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在罗汉峰,"昔有僧挈瓶持锡,常诣金地藏、竟日谈论。"金地藏《酬米诗》中"温饱忘思前日饥"正是当时流行的禅宗"饥来吃饭困来眠"语录中禅味的流露。

综合关于金地藏来九华山前后所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修证上农禅及禅愿结合的风格,及其禅学思想三个方面的引证,可大致反映金地藏宗教思想的浓厚的"禅净双修"、"农禅合一"、"愿行合一"的特征。

(二)九华山佛教的宗风:信、愿、行、修合一

金地藏的"教禅合一"、"农禅合一"、"愿行合一"的宗教思想与修行风格,正是"禅"的自觉自悟的"禅净兼修。"它摆脱了经院式的讲经论道,也克服了头陀苦行又终难得解脱之累。九华山佛教强调内心反求(净观)回复本性(禅定),只此见性成佛无需达到彼岸,就在现实生活之中。观闻赏知,一举一动皆是禅机。如明代实庵和尚为旃檀林题楹联曰:"门前青山绿水都成画稿,槛外松声竹韵悉是禅机"。(10)其坐化前:"归来悬崖空撒手,溪山处处是莲官"。(11) 这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维摩诘经》中的"自心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2) 可见"佛是要人来做的,佛国净土也要人自己去创立", (13) "所谓净土、秽土之分,并非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区别,而是人们心意差别的结果"。(14) 随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的传入,九华山形成祗园等"四大禅林","愿行合一","愿禅合一"更成了九华山千百年来的宗风。金地藏"肉身不腐"。似乎成了修行圆满与否的一大标志。明代的无瑕和尚、现代的大心、慈明和尚等高僧亦如金地藏肉身不坏。尤其是肉身不腐的比丘尼仁义师太,开了世界佛教史上"比丘尼修成肉身的先河"。(15)

(三)莲花佛国的文化特质

金地藏传承的九华山佛教,尤其是禅宗入九华后,不著文字,师徒间以心印心、口口相传。这使得九华山文化大多以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方式传承或凭信徒的佛事活动传承,造就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神秘、浪漫的色彩。这种文化随名人、名僧活动足迹而不断被神话,以致使九华山一山一水,一物一景,乃至一木一石都有着许多的传说,它孕育成就了一部部《九华三宝三怪》、《九华山史话》等传奇。九华山本身也不再是纯自然,而变成了承载佛教、佛事活动、名人、名僧的佛化自然。一部佛学大辞典:一部记载着佛教变迁,儒释道合融,佛事、人事活动的大辞典。

三、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当代意蕴

我们对维系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文化底蕴及其佛国文化特质的解析,旨在揭示其文化的当代的积极意蕴。如果我们推开、消解其宗教价值与宗教悲情,转而以作为文化的九华山文化的视角,透过其形成、成长历程的特点,就可以发掘并提升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几点当代的积极文化意蕴。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一种在主导价值观导化下的消溶、兼融、创新文化。导化、消溶、兼融、创新构成了其内在成长、发展的动力机制。首先,它以自身主导价值观导化并消溶异质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导化中消溶异质文化,在消溶异质文化中导化;其次,在消溶异物文化的同时,兼融异质文化为我所用;再次在导化、消溶、兼融中融汇贯通,创新出适应本土特征的本土新文化;最后,它始终重视"机缘"(时机)的把握,强调"对机设教"。佛教传入中国到禅宗的盛行,从佛教入九华到"莲花佛国"的兴盛的事实,充分显现了佛文化在异地、异质文化中"适者生存"的生存、发展动因。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尤其有着十分重大的启示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文化角度看)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激荡时期。所谓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各种文化如何在主导文化下整合,并进而创建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作者并非要美化佛教,也无意用佛教"启示"出新文化。但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条件、面对不同文化主体的利益、需求,文化地倡导(即不是简单抽象的说教)主导价值,"对机设教"导化、消溶异质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兼融各种文化的精华,融汇贯通并创新出合乎时代主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正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一种有约束的,可协调的生态文化。佛教以灵魂的最终解脱为诉求,它贬低物质利益乃至肉体,视欲望、需求为"无名"。这固然是对现时代的反动。"无我"的主张更是对主体的彻底消除,也与现代社会的"个性"张扬相悖。但佛教并不主张离开世间别有解脱,正所谓"佛教出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16)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17) ,人之在世,肉身之累,欲求之苦,不仅无可免,而且甚至是必需的,否则何人要求解脱?可见,佛家之言生命虚幻、话"无我"是为破除世人"妄执"假我,以求般若解脱之智。然而未解脱前,身心健康是绝对必需的,无法得道。因此佛教反对自杀和杀生。只是教人看淡自我的同时正身、正语、正意、真正地善待生命:出家人要"清静少欲",修头陀看行要"少欲知足",菩萨"于欲而离欲",不起贪着。实际上菩萨亦多情(菩萨为菩提萨的简称,意为有情的觉者),只不过菩萨之悲情是无私的、广大的,即所谓"同体之悲,无缘之情"。佛教反对杀生不只是为了不"造业",而更重要的是培养慈悲之心。至此,佛教就以消极的方式造成了一种特定的生命文化观:生命的最终圆满"解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以智慧之光,透脱欲求之无名,消融人、我、他者于同一体性,人、我、众生彻底平等。虽然这种般若智慧是神秘的,其对欲与需求的理解是片面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生命文化观导致主体的彻底失落,但是它蕴含的节制不合理的需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今天无疑仍有价值。实际上这种文化导致了对寺庙处动植物的保护、而环境的保护又吸引人们观光游览,扩大寺庙的影响,这样,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佛教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

(三)它又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九华山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韩文化交流的产物,是释道儒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内部相互交流的结晶,这种开放性对于文化发展的价值在今天已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四)九华山佛教文佛诚信,践行(愿)与修证合一的悲情文化。撇开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彻底地、无私地服务众生的精神,并且哪里最困苦,哪里最需要帮助,便出现在哪里,其表现就是累劫中所表现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金地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对佛陀的教示的义理的献身诚信与修证精神赢得各阶层,尤其是就下层群众的供奉与膜拜,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对理想,对真理诚信与求证乃至舍身践行对人类的进步,对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一个民族缺乏理想,缺少对真理的信念必将盲行、若没有文化的践行,则理想必将落空,若无求证的勇气与行为,则文化必定陷入僵化与迷信

最新回答共有6条回答

  • 时尚的大树
    回复
    2023-03-31 09:09:10

    问:我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不同的法师讲法都提到佛教是高深的科学,佛陀不是神,而是觉悟了的人,拥有着至高的智慧,是引导众生觉悟的导师。但是人们又经常说佛法无边,虔诚信佛会得到保佑,佛菩萨会救苦救难。那么为什么宗教科学会具有这样保佑功能呢?修行的高僧靠加持力来帮助信众,可是这加持力从何而来?为什么念咒会起到消灾作用?既然是一门引导人觉悟的科学,宗教的神奇的伟大的力量到底是怎么具有的呢?

    答:佛教确实是科学,但却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绝大多数是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像,研究物质的构成、变化、运动规律、相互作用等等。现代科学研究依靠基础理论、数学模型、实验器材和设备、实验环境等等因素来进行。这种科学研究一定要能经得起重复检验和验证,具有可复制性。

    不过,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未知的领域犹如大海,人类已知的领域犹如一朵浪花。如果悉达多太子采用渐进式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要想把宇宙中最究竟的真理研究到位,那是不可能的。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以千万计,已知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但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知世界相比还是那样的渺小。

    悉达多太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者,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内心中产生极大的悲心,想要众生从这样的痛苦中彻底解脱。因为这样的悲心,他放弃了王位,踏上了寻找真理的漫漫修行之路。他从人类自身的问题开始思索,逐步扩展到旁生道以及其它领域,在清净的思维中(我们称为禅定思考),他的意识跨过树林、跨过河流、跨过高山、跨过海洋,乃至跨越我们的星球、越过浩瀚的星系......今天的人们惊异于悉达多太子高度的概括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超的归纳能力等等。在禅定状态中,他的思维可以穿越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宇宙,甚至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到达究竟的彼岸。这确实让人大为折服。

    悉达多太子在他众多的证悟中,发现宇宙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生的实相,他的意识达到了色即是空的境界,突破了有和无的思想束缚,让自己的思想彻底解放出来。在没有任何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和助手的情况下,悉达多太子自己完成了这一庞大的课题,这实在令人惊异和叹服。尤为可贵的是,悉达多太子并没有因此神话自己,他把自己的方法尽数告诉了追随他的人们,很多人沿着他的道路,使用他的方法取得了同样的成就。佛教和现代科学一样,具有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不过不是用物质的手段,因为世界本来也不全是由物质构成的。

    推动物质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因缘和合的力量,悉达多太子没有陷入具体的研究,他让自己的思维站在一个究竟的高度。这样,一切的变化、完整的过程就都出现在他眼前,他看到了所有事物间相互的关联以及它们的规律,他所站的高度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我们今天用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把我们生存的地球看个明白,但是悉达多太子站的高度是卫星的高度乘以n次方。

    当我们的意识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时,我们认为这一切是神话故事,不过有很多人用悉达多太子的方法,在不同的高度看到了悉达多太子曾经看到的一些东西,所以人们知道这些方法是起作用的,不是瞎编出来糊弄人的。

    佛陀告诉我们,时间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空间是没有边际的,因为用佛法可以验证这一切,所以佛法也是无边的。很难想像一个有边的工具可以去测一个无边的东西,就好比用再大的圆规也无法丈量360度的空间一样。

    我们所说的来自佛菩萨的保佑,通常指两个方面,第一是我们按照佛陀的教诲生活,不再造业,那么不好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找上门来。仔细想一想,生活中很多的麻烦和苦恼难道不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不是佛菩萨在保佑我们,而是他们的教法在指导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远离伤害!就像交通法规保护我们行车安全一样,这是同一个道理。

    第二,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和愿力可以加被于我们,这就是加持的力量。加持的力量来源于悲心,请注意悲心是没有区别心的,爱心会有区别心,因为爱和恨是一对双生子。在悲心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区别的。有人会问,我并没有看见佛菩萨啊,我怎么知道这种力量存在不存在?顾云龙的家人和李新阳的家人并没有见过所有捐助他们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他们可以感觉到大家的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是真真切切的,可以触摸到的。这些施予援手的人就是菩萨。佛菩萨不仅仅是寺院里供奉的塑像,110的警察、120的医护人员、119的消防员......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伸手去帮助别人的人,都是菩萨。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道德的力量,是善的力量,也可以认为这是佛的力量,是菩萨的力量,不过这些都只是名词上的不同而已,在究竟中,在空性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正如大部分的佛教弟子都认为特雷莎修女是菩萨的化现一样,佛教在这里只是一个代词而已。

    念咒本身不是消灾的根本原因,奉行佛陀教法才是主要原因,念咒只是让我们的心和佛菩萨的悲心相契合,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的力量有所不同,因此容易让人对它产生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它所致。

    总体来说,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好,希望获得健康、快乐、长寿、富有等等,即便是恶人也有相同的想法。佛教告诉我们,如果不希望自己有不好的结果,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不要有一个不好的开始。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也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做了以后会有不好的结果。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太自我了,这些话不容易听进去。想想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话我们听了多少?——反正我是听的不多,所以挫折也就很多。

    不过还不算太坏,毕竟我能遇到一位伟大的上师,他把我从黑暗的跌跌撞撞中领到一个可以看见光明的道路上,我自己认为我是很幸运的。在我看来,上师对我的加持就是来源于我从他那里获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一些改变。佛法的传播十分像现在的奥运火炬传播,一个人传给下一个人,精神也随之传递下去。

  • 活泼的小兔子
    回复
    2023-03-31 09:09:10

    拜佛烧香是自性的一种用。象楼主所理解的那种‘拜佛烧香’属于盲目地用,就象盲人在用银行卡刷卡购物,只要不出现丝毫差池就能买到东西。佛和菩萨不仅是明眼人更是慈悲喜舍之人,如果遇到盲目之人就只能先选择尽力满足他们的愿望,使盲目之人少受盲目之苦。至于帮助盲目之人明目,也就是楼主所说的向自性里求,则是一项漫长复杂的工程是需要时间和时机的,佛菩萨也始终在努力的引导盲目之人在明目。

    而贪官所做的则是在让明目之人盲目的事。

    两种有求必应的目的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性质上则是截然不同的!

  • 凶狠的爆米花
    回复
    2023-03-31 09:09:10

    关系如下:先说佛教、道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

    1.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2.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

    1.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2.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第三、佛教道教的各自特征

    1.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2.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再说佛教、道教、之同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 高兴的彩虹
    回复
    2023-03-31 09:09:10

    兄弟,你算是悟出来了

    佛教讲究信则灵

    意思是如果你信,那你必须把所有的和佛教理论相悖的观点或哲理摒弃,除了佛学隔绝一切,也许这便是出家的概念,用世俗的观念来理解佛教,你走不通的,佛教是建立在一个具备内敛型系统的庞大纯意识基础上的臆断结构。

    佛教讲究顿悟,现在社会出现一个佛教圣人吗?除了开创佛教的几个始祖还有他们的传人(当然这些也都是书上的,不能用逻辑学明确证明)亿万年佛教就顿悟了这几个人??现在社会为什么没有顿悟的?成佛的?你们修炼都修狗身上去了?只知道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知道和社会和人性的进步结合,每天抱着那几本不知道哪边小印刷厂印出来的经书,也不知道是那个不明所以的人翻译的不明所以的梵文,唉,可悲,可叹。

    说起来,学佛的我还就佩服释永信,人家和社会结合的多好,不入尘世,谈何出世,人家算是吧佛学给悟透了,虽然骂名无数,呵呵,真正悟透的人会在乎什么骂名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正是现今学佛之人最恰当的写照,身在山中,如何得见山之全貌,佛语云,不破不立。可叹我辈俗人都知其意,所谓高僧却不知所谓,破为毁灭,颠覆,立为就地,有成佛,功成之意。

    呵呵,堪破红尘,身入空门,那堪破空门,又向何方呢?

    也许这就是圣人的由来吧。

  • 合适的钻石
    回复
    2023-03-31 09:09:10

    当然是道教,道教是我华夏土生土长的唯一的宗教,从李耳,老子开始传承三千年。这之间经历的风风雨雨那是佛教拍马也赶不上的。正所谓: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唯道独成尊! 崇尚道家的心平气正,万物皆有道。自己不必过分的去愤世嫉俗,因为天道酬勤,自己好好努力会得到报酬,也记得,天道循环,那些不公平的事情有老天的神罚,不必过于杞人忧天。祝您心情愉快!!

热门文章